服务热线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简称“蓉”,是四川省省会、四川省首位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市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辖20个区(市)县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东部新区、高新区,常住人口2100万余人,迈入超大城市行列。成都市是首批全国最佳旅游城市,连续6年居新一线城市榜首,连续13年居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成都市档案馆新馆于2015年建成,总投资3.87亿元,建筑总面积5万平方米,实现了“两基地三中心”功能。与新馆同步建设的成都数字档案馆具备电子档案接收、管理、灾备、共享功能。2019年11月,国家档案局正式批准成都市档案馆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成为四川省首个、中西部副省级城市第一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成都档案正式步入数字时代。
一、创建背景
2002年国家档案局发布《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2006年,为落实《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建设数字档案馆相关要求,成都市档案馆积极主动,以目录数据库建设为起点,开启数字档案馆建设征程。随后,成都市档案馆逐年争取市财政支持,全方位完善基础设施、全流程优化系统功能、全领域丰富数字资源、全过程保障安全运行、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于2019年10月16日顺利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专家组测试。
二、主要做法
(一)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纳入全市信息化建设内容
成都市档案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自20世纪90年代末即在全市推广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全市几千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用此系统完成了收发文到文件目录、全文的挂接,打好了室藏、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基础。2013年,成都市档案馆按照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要求,以“着眼未来档案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尤其是全市档案资源共享和信息化建设发展”为抓手,吸收和借鉴了深圳、青岛等地先进理念和成果,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编制了《成都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和《成都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报成都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批实施。
(二)抓住新馆建设机遇,建立完备的数字馆基础设施
2013年,成都市档案馆新馆项目立项,档案馆班子将数字档案馆软硬件建设与新馆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一是建成了符合国家B级标准的主机房、规范化的档案库房、标准化的数字化加工用房、专业化的声像档案采编室和开放式的自助查档区,满足各项功能需求。按照垂直万兆、水平千兆、骨干系统全光纤的标准,搭建了局域网、政务网和因特网3套网络,配备了14台高性能服务器,采用虚拟化技术,整合工作荷载,实现服务器资源共享,不仅提高了使用效率,还满足了今后一段时间新业务上线的需求。二是组建专业化的运维团队,7×24小时负责系统、网络、数据维护和运营,确保数字档案馆的高效安全运行。三是按照《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要求,围绕数字档案馆的“收、管、存、用”业务需求,开发了一套完善的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
(三)争取财政加大投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体系
一是扎实实施“存量数字化”。成都市档案馆从20世纪90年代便开展馆藏档案著录标引和机读目录录入工作,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实施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截至2019年5月,已建立涵盖全部的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811万余条,建立全文数据库563万余条、应数字化档案约775万件,数字化率72.6%。二是稳步推进“增量电子化”。自2004年7月起,各机关在档案实体移交进馆时,同步移交机读目录,拉开了成都市接收电子档案的序幕;2018年,开启了电子档案全文数据接收工作;2019年,抓住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建设机遇,一方面积极与市网络理政办沟通,开发数据接口,另一方面,依托政务建设数字档案馆业务平台,实现了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与数字档案馆集群系统的对接,打通了原生电子档案的接收通道,实现了原生电子档案的接收。
(四)成立创建工作专班,全馆动员攻坚克难出成效
2018年,成都市档案馆从各业务处室抽调业务骨干组建专班小组,围绕建设指南,制定工作方案,分解任务、倒排进度、督促落实。全馆总动员参与了创建工作,尤其是在涉密数据分离工作中,历时4个月时间,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将存量的涉密数据全部从非密数据库中分离。在创建工作中,牵头处室信息技术处,积极发扬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优良作风,以“钉钉子”精神做好统筹协调、阶段督查、整体推进,确保创建工作有序高效。
(五)培优信息化专业人才,为创建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针对成都市档案馆人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与信息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馆班子从2015年起,采取公招、遴选、调动等多种方式,补充年轻的信息化、图情档案专业人才;此外,成都市档案馆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牵头赴香港举办智慧城市背景下全生命周期档案管理与数字化技术专题培训班,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国家、省级档案部门的业务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信息化建设先进档案馆考察学习和交流,拓展思维、开阔眼界,进一步提升数字档案馆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建设成效
(一)围绕中心强服务,实现从“保管员”向“研究员”转型
成都市数字档案馆建有抗战档案、“四史”档案、红色档案、精准扶贫档案等专题数据库,在红色档案资源普查、档案资政服务、编研成果共享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成都市委主要领导、成都市纪委书记先后在成都市档案馆报送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档案中的廉洁故事等方面资政文章上作肯定批示,为成都档案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点赞。
(二)为民服务求实效,实现从“信息孤岛”到区域共享转变
成都市数字档案馆实现了馆际共享、区域共享和跨省查档,极大地提升了档案服务民生能力。一是积极打造全域成都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借助党政外网,采取“目录共享、全文分散”的方式,实现240多万条婚姻、社保、知青、退役军人等重点民生档案信息数据共享。使用数字档案馆系统查阅人次逐年递增,2017年为14万人次,2018年为15万人次,2019年为16万人次,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群众查档满意度达95%以上。二是积极拓宽与省内地市州综合档案馆合作,推进干支协同发展,与德阳、眉山、资阳市档案馆签订资源共享合作协议,着力构建都市圈档案工作协同机制。三是不断完善远程查询机制,与武汉、西安等10个中西部省会城市档案馆签订合作交流倡议书,与沈阳、广州、深圳等24个省外城市实现跨馆查档,成为中西部地区省际异地查档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档案馆。
(三)与时俱进谋发展,实现从数字化向电子化转变
新档案法新增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专章,对电子档案的合法要件、地位和作用、安全管理要求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成都市档案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21年,经过公开招标引进档案信息化公司,开发了适合全市70多个市级部门使用的电子档案在线管理平台系统,实现与成都市政府一体化办公OA平台的对接,在线接收立档单位的各类原生电子档案,保障原生电子文件及时归档和规范管理,积极探索“单套制”管理,努力在档案信息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四)安全管理防风险,实现从事后处置向智慧预警转变
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底线,直接关系到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档案作用的有效发挥。成都市档案馆始终将档案实体安全、信息安全、舆情安全风险防范贯穿工作全过程,不断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一是实现了局域网、政务网和因特网的物理隔离,配备了防火墙、防篡改报警等系统。建立了10余项涉及安全管理、数字档案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流程化制度,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对供电、消防、温湿度等的实时监控和及时预警,有效保障了档案实体和设施设备安全。二是加强数据异质异地备份工作。档案数据按时增量备份、按年全局备份,定期在厦门市档案馆、沈阳市档案馆异地备份档案数据,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三是利用数字档案馆系统自动检索异常操作、智能统计分析信息和智慧预判舆情功能,辅助管理决策。
(五)首位城市作示范,引领四川档案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作为四川首个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的综合档案馆,2019年以来,成都市档案馆承担了全省档案局长馆长培训班现场教学,国企、高校、机关等到馆参观等20余次、300余人次的交流任务;另外,积极参与四川省档案信息化集约式发展项目前期规划、专家论证;围绕成都市委市政府都市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立项并研究的国家级科技项目《区域民生档案信息共享机制研究及应用》(项目编号:2020—R—21)于2021年成功结题,很好发挥了首位城市、全省首个示范馆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档案信息化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推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主要抓手。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认真贯彻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精神,按照馆“1234”工作思路,狠抓落实,谱写新时代档案事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国家档案局